DQZHAN訊:1200億海工資產去庫存!這家新央企終于有了“新娘家”
歷時五年盤活近1200億庫存建造項目!專門為解決中國船廠海工資產債務以及產能過剩問題的央企業(yè)海工裝備資產處置平臺——國海海工成功完成其使命,為曾經飽受國外船東撤單困擾的中國船廠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高質量完成央企海工資產處置平臺任務,國海海工轉隸中國海油
2024年12月31日,中國誠通與中國海油簽署國海海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轉隸合作備忘錄及股東會、董事會表決權委托協(xié)議,國海海工正式轉隸中國海油并由中國海油**負責其經營管理工作,標志著中央企業(yè)海工資產處置平臺任務圓滿完成。
中國誠通黨委書記、董事長奚正平,中國海油黨組書記、董事長汪東進見證簽約。中國誠通黨委委員、總會計師陳勇,中國海油黨組成員、總會計師穆秀平;中國誠通總經理助理、運營管理部總經理黃文敏,海油租賃董事長、總裁兼投資控股董事長、總經理朱聞達分別代表雙方簽約。
根據協(xié)議,中國誠通、中國海油雙方將以國海海工高質量完成中央企業(yè)海工資產處置平臺任務,并順利轉隸到中國海油為新起點,建立更加緊密的戰(zhàn)略合作關系,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在“兩重”“兩新”、金融服務、綠色低碳轉型等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度合作,攜手為國有經濟布局優(yōu)化和結構調整、國資央企高質量發(fā)展貢獻力量。
國海海工是由國務院國資委主導,中國誠通、中國海油、中國船舶、中國遠洋海運、招商局、中交集團共同出資組建的專業(yè)化資產管理公司,是國內*具規(guī)模的海工裝備資產管理公司。旨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部署,優(yōu)化資源配置,整合處置中央海工裝備制造企業(yè)海工產品,是中央企業(yè)存量海工裝備資產的統(tǒng)一處置主體。
信息顯示,國海海工于2019年1月24日成立,注冊資本2億元,由七家央企共同出資,其中中國海油全資子公司中海石油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誠通)全資子公司北京誠通科創(chuàng)投資有限公司各持有25%股份,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團全資子公司深圳招商局海工投資有限公司和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分別持有10%股份。
2019年4月24日,國海海工在北京舉行揭牌儀式。成立以來,在各股東單位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國海海工立足產業(yè)大局,聚焦企業(yè)發(fā)展難題,以“助力行業(yè)骨干企業(yè)走出困境,保障國家海洋強國、制造強國戰(zhàn)略實施”為目標,以“發(fā)揮整體優(yōu)勢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以盤活海工裝備資產、發(fā)揮協(xié)作優(yōu)勢以助力我國海工裝備產業(yè)轉型升級”為主要思路,通過對海工裝備資產進行歸集整合,采取租賃經營、市場化轉讓等方式進行運營或處置,探索形成了改革發(fā)展的“國海模式”,推動我國海工裝備產業(yè)重回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軌道,為高效貫徹落實國務院國資委工作部署,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助力海工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1200億庫存海工裝備建造項目,國海海工幫助船廠開辟“去庫存”道路
自2014年油價暴跌導致全球海工市場陷入低迷之后,海工裝備訂單幾乎“枯竭”,更加糟糕的是,由于海上油氣活動減少、船東無法為在建海工裝備找到租船合同,在一次次的延期交付之后*終選擇撤單,導致大量海工裝備被棄置在中國船廠,給船廠帶來巨大損失和負擔。國海海工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大大加快了國內船廠處理庫存海工裝備的進度。
根據當時的統(tǒng)計數據,在國海海工成立之前的2018年,國內船廠尚未消化掉的海工裝備“存貨”價值超過千億。這些海工裝備主要由國有船企建造,包括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外高橋造船、大船海工,中遠海運重工旗下的啟東中遠海運海工、南通中遠海運重工,以及招商工業(yè)、中集來福士、振華重工等,這些船廠都是2015年入圍工信部首批海工白名單的企業(yè)。
2019年3月,剛剛成立的國海海工經登記造冊,中央海工裝備制造企業(yè)庫存海工裝備建造項目多達173個近1200億元。掛牌運營僅3個月后,國海海工在2019年8月就已圓滿完成首單處置業(yè)務,外高橋造船CJ46型自升式鉆井平臺項目“亞洲奮進者一號(Asian Endeavour1)”命名交付。
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國海海工幫助中國船廠開辟了一條卓有成效的“去庫存”道路。一些在建海工裝備的所有權由此完成了從船廠向租賃公司的轉變,而后通過光船租約交付給運營商。
2020年9月,國海海工與中國國有企業(yè)結構調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國調基金)在北京簽訂成立天津海工裝備資產投資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合伙協(xié)議。按照協(xié)議內容,國調基金將為國海海工提供總規(guī)模30億元的配套資金,支持中央企業(yè)海工裝備資產處置項目。
到2023年2月,成立四年來國海海工已經完成了九成庫存海工裝備資產的盤活,成功處置盤活23座鉆井平臺(包括股東制造單位委托經營9座)、26艘油田工作船(其中出租16艘,股東制造單位及國海公司共同出售10艘)、4座其他海工裝備(其中委托經營1座、出租1座、出售2座)。
2023年11月1日,國海海工資產管理體系初步建成并啟動試運行,業(yè)內頭個資產管理體系問世。這不僅讓國海海工多年來反復探索打磨得來的**實踐和寶貴經驗得以沉淀和升華,顯著增強了核心競爭力,還有效填補了我國海工裝備經營租賃行業(yè)標準化管理的空白,為行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作用。體系自運行以來,先后指導了10余個海工裝備激活改造項目的籌劃和實施,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項目管理手冊和應用指引30余個,在項目進度、質量、范圍、成本、**五大控制方面成效顯著。
近年來,隨著油價回升,海工市場明顯改善。2021年至2023年間海工市場資本支出承諾強勁增長,年平均達到11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321.15億元),這些投資促進了近?;顒拥脑黾印=刂?024年9月,克拉克森海上指數(涵蓋鉆井平臺、海上輔助船和水下施工船的日費率)已經上漲到了122點,超過之前2008年114點的峰值水平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